尊龙凯时

學院動態

当前位置 : 首頁  學院動態  信息速遞

尋找互聯網初心,共話數字文明——第二屆互聯網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烏鎮圓滿結束!

编辑: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作者: 时间:2023-11-11 访问次数:10

117日,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前夕,由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傳媒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傳播與公共》期刊、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承辦,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IGF協辦的第二屆互聯網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烏鎮召開。衆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

 

上午,“數字文明與互聯網初心”主旨論壇舉行,中國IGF常務副主任張曉主持。

 

嘉賓合影

 

 

美國互聯網先驅者、ICANN前任主席蒂芬·克羅克(Steve Croker)作了題爲一粒種子孕育的美味果實:人工智能和網絡的主題發言。他結合美國國家科技政策演變以及學界和業界關于計算機的研究脈絡,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談起,系統梳理了人工智能和網絡的發展史以及衆多研究者的研究,同與會人員在回溯曆史的過程中體會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迷人魅力。此外,他就人工智能提出思考,指出人工智能在人臉識別、數據分析、自動翻譯、促進討論等領域大有可爲,並著重強調了人工智能在促進討論(Discussion Facilitation)方面的潛力,指出其在總結、對比、識別交流過程中語言表述的認可與不認可態度、:、誤解等細節優化上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互聯網历史項目策展总监马克·韋伯(Mark Weber)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人们并不真正了解大型语言模型的工作方式和决策制定,但它们使用人类强化来改进答案,就像一个带着微笑面具的未驯服怪物。他所服务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材料收藏,互聯網历史項目的目标是保存和述说在线世界的故事以及那些被智能手机和千禧一代轉型的人們。談及聊天機器人的曆史,他指出,計算機曆史的發展與網絡的交叉關系,強調了互聯網公司的重要作用,它們的需求推動了統計機器學習的崛起。數據不可以被忽視。當前,人們對聊天機器人抱有期望的同時,對其代理能力也存在一定誤解,他建議以功能區分聊天機器人,如此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能力和局限性。最後,他強調了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對話作爲信息互動的天然接口的重要性。對話式人工智能終于到來了,但仍然有需要克服的挑戰。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CERNET網絡中心副主任李星作主題發言。他概括了第三代教育網絡的發展曆程、關鍵決策和相關主題。首先,介紹了第三代教育網絡的實踐和設計原則,強調中國的自主實踐和網絡設計原則,如地址管理和域名管理。提到了技術選擇和管理模式的決策,討論了費用、創新和網絡流量費的重要性,以及網絡使用與學校排名之間的關系。其次,探討了第二代教育網絡設計中的國産設備與國際設備的性能差異。IPv6和翻譯技術的推廣以及網絡安全、加密和信息公開等問題。他還強調了信任錨鏈和互聯網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以及算法、算力和數據方面的挑戰。最後,他對互聯網30年的發展曆程和未來挑戰進行了總結,包括建立AI專網。

 

 

美國互聯網網民領域專家倫達·豪本(Ronda Hauben)作了題爲網民:互聯網發展中出現的新公民形態的主題發言。他曾在20世紀90年代完成其代表作《網民:論Usenet和互聯網的曆史和影響》一書。他認爲,互聯網的發展給治理過程帶來了挑戰,而網民的出現則滿足了這一需求,同時回顧了二戰後早期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和社會科學家組成的團體對探索傳播過程的興趣,以及約瑟夫·利克萊德(J.C.R.Licklider)等人在計算機科學和大腦工作原理方面的研究。他指出,公民有必要參與到政府的決策中,以幫助促進計算機技術的持續發展。

 

 

美國科學史和計算機通信(網絡)研究專家傑·豪本(Jay Hauben)作主題發言。他以2005年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突尼斯階段會議(WSIS)(第二階段會議)上的一篇論文为引,論文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如何促进研究和学术工作获取人类的全部知识,其中涉及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和約瑟夫·利克萊德(J. C. R. Licklider)提出的設想。利克萊德所提出的未來圖書館發展願景爲早期互聯網發展提供了指導原則,利克萊德的著作之所以仍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是因爲其中包含了指導早期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原則和願景,這正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他以海蟲和海洋細菌之間的共生爲例,具象化地描述互聯網的發展關系,此外,還引用了利克萊德的諸多觀點來佐證未來互聯網發展的願景:在未來,人腦將與計算機緊密結合在一起,由此産生的工作關系將革新人腦原有的思考方式。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到互聯網發展中帶來的一些問題,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有機會享受智力放大的優勢,網絡可能會誇大知識機會的不連續性——這爲當前全球互聯網的數字鴻溝問題敲響警鍾。

 

 

在中國互聯網30年大事記啓動儀式上,與會嘉賓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中國IGF主任黃澄清,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治理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聯合國互聯網治理論壇多利益相關方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IGF常务副主任、中國互聯網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互聯網历史項目策展总监马克·韋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共同为項目揭牌。

 

下午,中國互聯網30專場研討會由浙江大學傳媒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副院長趙瑜教授主持。

 

 

新華社原副社長,新華網原董事長、總裁兼總編輯周錫生作了題爲堅持守正,才是互聯網的未來的主題發言。

 

 

他認爲,互聯網是人類20世紀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其作用在不断被发挥,应用的空间在不断地扩展。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大数据、云计算、5G、6G、物聯網、區塊鏈、ChatGPT、量子計算持續湧現。這些新技術和新概念,在本質上、基本邏輯上乃至基本屬性上,仍然沒有超越互聯網的範疇,只是互聯網+”或互聯網的延展方式。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数字文明的关键作用,是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议题。当下,对于互聯網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要更深广,需要更积极的推进数字文明的建设。

 

 

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熊澄宇教授作了題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互聯網历史研究的主題發言。他指出文化表现的是差异,而文明表现的是融合,是一个趋同的过程。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强调要从宣传思想层面入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关于互聯網研究,他点明当下研究互聯網的两个维度:一是从文化到文明,二是从传播到传承。以此,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寻求价值的共通,达成共识,最终实现中國互聯網和世界互聯網的融合。

 

 

中國互聯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IGF主任黃澄清作了題爲从互聯網发展看网络强国建设——数字文明互聯網初心的主題發言。他认为数字文明是数字技术推动下有别于工业文明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明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聯網30周年,他重点探讨了互聯網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及其应用。他认为,中國互聯網应用的普及体现在电子商务上,从早期的淘宝、京东到现在的直播带货。包括当前的生成人工智能是一个新的风口,使我们有机会积累大量的数据。人工智能驱动世界的基础就是大数据,关键是大算力,核心是算法,这些都是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

 

 

複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作了題爲“中美網空博弈30年(1993-2023)”的主題發言。他从博弈背景、标志性案例、博弈定位、博弈特征、博弈主题五个方面作了阐述。此外,他还分享了基于中美博弈30年的三點感受:一是中美的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在30年間開始日趨融合,並且將來可能成爲中美戰略博弈最主要和最聚焦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是在功能上或者是在後果上有雙重性;三是中美的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對世界是有影響的,可能會促進形成未來全球網絡空間戰略博弈的整體規範體系的基礎。

 

 

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原常務副主任胡建生作了題爲认识互聯網颠覆性风险,重归初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題發言。他指出,互聯網在建立之初激发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出现了三大逆推力及颠覆性风险,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这三大问题:一是扩大数字鸿沟,互聯網的发展导致数字鸿沟的扩大,让那些缺乏互聯網接入和数字技能的人无法享受到其带来的益处;二是便利犯罪与战争,互聯網为犯罪分子和战争挑起者提供了便利工具,这对全球安全构成了威胁;三是助力数字集权,互聯網的发展有时倾向于集中权力,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受损,以及信息垄断。他认为,以互聯網促共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抵御风险的良方。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方興東教授作了題爲数字文明与互聯網初心——中國互聯網30年再回首的主題發言。他指出,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互聯網,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思考互聯網的未来。互聯網在初创时期激发了人们的憧憬,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挑战和问题。回顾互聯網历史,实现全球数字共通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互聯網的开放性,只有当互聯網能够真正连接全球,数字共通才能充分发挥互聯網真正的潜力。

 

 

浙江大學助理研究員孫夢如作了題爲線上公共協調中是否有情感轉向?的主題發言。她指出,通过引入对于情感因素的考察,增进了对于社交媒体使用、公共协商和线上公共讨论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且对于促进线上公共讨论或互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雙聘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網絡與數據法治決策咨詢首席專家王春晖教授以《通過數據資源的價值創造》爲主題做了三個方面的發言。首先從國家數據局中歸納出“3+1+N”的使命任務,“3”是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在數據資源的整合利用中,強調了國家數據局發揮著統籌的重要作用;“1”爲《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數據二十條);“N”是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若幹個制度,從而形成數據法律體系。第二,王春晖教授從數據要素中闡明了原始數據、數據資源、數據資産和數據産品的概念,並強調要重點研究和揭示數據要素如何通過提高勞動生産力,然後通過增加價值量,從而創造數據價值的機理。第三,在構建數據基礎制度的底層邏輯中,關鍵在于協調和處理與數據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化生産關系,實現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融合,才能逐步推動數字經濟走向高級階段。

 

 

与会嘉宾马丹、王春晖、张滨、方兴东共同启动了《数据要素蓝皮书》項目。中國互聯網30專場研討會由浙江大學傳媒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副院長趙瑜教授主持。

 

正如傑·豪本所说的那样,回望历史是为了重温当时的愿景与挑战,同时,也能对当下的发展进行审视与思考。总结过去,才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第二届互聯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期待更多的学界、业界同仁参与到互聯網史的讨论中来,我们明年再会!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