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學院動態

当前位置 : 首頁  學院動態  信息速遞

领航计划 | 重回天目故土,赓續紅色文化

编辑: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作者: 时间:2023-11-08 访问次数:10

重回天目故土,赓續紅色文化

 

革命戰爭年代裏,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留在了臨安這片熱土上,留下了無數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迹。爲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王傑教授帶領傳播學本科生黨支部、廣電所研究生黨支部共同前往杭州臨安開展“天目?之秋”研學活動。

 

1022日,師生抵達天目山鎮晴雨居,開啓了重溫紅色文化之旅。在中國文藝評論(浙江大學)基地“天目山工作站”,一同舉行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編輯部挂牌儀式。隨後,天目山鎮一都村村委書記俞濤沖發表講話,爲我院同學介紹天目山抗戰的光榮革命曆史,就此開啓同學們的研學之旅。

 


從晴雨居出發,步行到達告嶺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我們在此了解到抗戰時期抗敵將士誓死抵抗日寇敵軍的英雄事迹,感悟到冰天雪地裏英雄不畏艱寒、薄衣上陣的無畏精神。站在殷紅醒目的紀念碑前,我們瞻仰一列列烈士之墓,深深緬懷那段沈重的曆史。

 

懷著敬畏的心情,同學們經過一都村,來到坐落在天目山峽谷裏的“禅源寺”,這也是浙大西遷的第一站。1941415日,禅源寺遭日機轟炸,大雄寶殿及東廂建築化爲灰燼,禅源寺毀之一炬。而此前,周恩來總理曾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到達西天目山禅源寺,分析抗戰形勢;隨後師生來到禅源寺東側的周恩來演講舊址,經書記介紹,周總理曾在此作了長篇團結抗日的演講,提出了我們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向日寇反擊的策略,指明抗日的光明前途,極大鼓舞了抗日士氣,對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浙大師生重回故土,周總理的聲音依然振聾發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浙大學子砥砺前行。

 



順著崎岖的山路小道攀登而上,沿著陡峭的山壁蜿蜒而下,天目山的茂密林木中穿梭過浙大師生探索的身影。我們一路來到大王樹景區裏,傾聽古樹書寫曆史的滄桑,感悟百年屹立不倒的堅韌精神;我們參觀開山老殿,安靜地觀賞殿中陳列的古老的文物;途經四面峰、倒挂蓮花峰,來到西天目頂峰,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衆多偉大詩人均曾登頂于此,這也是竺可桢老校長曾登頂的地方。抗戰期間,爲了確保浙江大學全體師生的安全並尋求一個安定的教學環境,時任校長的竺可桢開始著手准備避難遷移事宜。1937826日,竺可桢來到東天目山考察,在這裏設立了分:团R時辦事處。“爲一校之長,不止要對學生負責,更要對國之教育負責。”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在戰火硝煙中,我校四次西遷由此開始,如今浙大學子再次經曆攀爬,登頂天目山仙人頂,用鮮活而朝氣的面孔向竺老展示他嘔心瀝血所延續的新的文化血脈。

 



天目山之行,讓師生重溫了這裏的紅色之路,深刻感悟了赓續不斷的紅色文化,先輩烈士的精魂從未湮滅,周總理演講的感召力量愈加強勁,竺老的精神煥發新彩,浙大人也將在傳承之路上永不停歇。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